最近跟很多做企业的朋友聊天,绕不开一个词,叫“品牌出海”。好像一夜之间,所有人都觉得,中国的产品应该在世界上拥有姓名,不能再像过去一样,辛辛苦苦给别人做嫁衣了。
热潮之下,其实大部分人是焦虑的,甚至是迷茫的。到底什么是品牌出海?我把货卖到国外,在亚马逊上开个店,算不算品牌出海?我给海外的大牌做代工,质量杠杠的,算不算品牌出海?
今天,我们就借一家公司,把这个事儿聊透。这家公司,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品牌出海的“三好学生”,甚至是“课代表”。
它就是安克创新。
可能你没听过安克创新这个名字,但你八成用过或者见过他们的产品。那个小小的、充电飞快的充电头,那个户外露营人手一个的储能电源,那个在亚马逊上常年霸榜的蓝牙耳机。对,这些很可能都是他们家的。
一家2011年才成立的公司,创始人还是个80后,怎么就在十几年时间里,把充电器这种我们过去根本看不上眼的小东西,卖成了年营收超过150亿的全球品牌?
展开剩余87%今天,我们就来拆解一下安克,看看它到底做对了什么。
咱们先得搞清楚三个概念,OEM出海,跨境电商,和品牌出海。这三件事,听起来差不多,实际上是三个时代的产物,也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。
什么是OEM出海?说白了,就是“贴牌代工”。咱们珠三角、长三角的工厂老板们最熟悉。你的优势是强大的供应链和制造能力。海外一个大牌,比如飞利浦、贝尔金,给你一张图纸,一个订单,你负责生产。产品质量很好,但包装上印的是别人的logo,利润的大头被别人赚走。你只是全球产业链里一个“沉默的打工者”。这是我们过去三十年最熟悉的“中国制造”模式。
那什么是跨境电商?这个就进了一步。老板们不甘心了,说我能生产,为什么不能自己卖?于是,他们利用亚马逊、eBay或者阿里巴巴这些平台,把货直接卖给国外的消费者。
这叫“渠道出海”。你开始直接面对市场,有了自己的店铺,能赚到比代工更多的钱。 但是,这里有个关键问题。你卖的还是“货”,是“白牌产品”。消费者买你的东西,可能就是因为你便宜,或者今天亚马逊正好把你推到了首页。他记不住你的牌子,下次买东西,他还是看谁便宜、谁排在前面。
你做的,本质上是“流量生意”,今天有流量,明天可能就没了,非常脆弱。
最后,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——品牌出海。
品牌出海的核心,不是卖货,而是“建立品牌认知”。是让消费者在心里,给你的品牌打上一个标签。比如,提到安克,海外很多数码发烧友的第一反应就是:哦,那个充电又快又稳、质量特别可靠的牌子。
你看,这个标签,就是品牌。它意味着信任,意味着用户心甘情愿为你付出溢价。他买的不仅是一个功能,更是一种“确定性”和“安全感”。
这三条路,难度是指数级上升的。安克从一开始,就选了最难的那条路——做品牌。
安克是怎么一步步把品牌做起来的?安克的创始人阳萌,是个学霸,前Google的工程师。这种技术背景的人,往往都有一个特点,就是“求真”。他们会死磕一个问题:事情的本质是什么?
这便是我常讲的“第一性原理思维”,不人云亦云,直接探究事物本质。
2011年,他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当时他在美国,笔记本电脑电池坏了,原装的死贵,要100多美金。网上去买第三方的,又特别便宜,二三十美金,但质量参差不齐,跟开盲盒一样。
他敏锐地抓住了这里的痛点:在原装的“高质高价”和白牌的“低质低价”之间,存在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,就是“高质平价”。
消费者不是不想要好东西,而是想要“买得起的好东西”。
这就是安克对“品牌”最底层的理解:品牌,不是一个空洞的logo,也不是一句华丽的口号,而是对用户一个具体问题的、一个高质量的解决方案。
想明白这一点,后面的所有动作,就都顺理成章了。
第一步,找准切入点,用产品说话。
他们没有一上来就做手机、做电脑,而是从“充电”这个小小的领域切入。为什么?因为这个领域,大品牌看不上,小品牌做不好,恰恰是他们能用“工程师思维”做出差异化的地方。
怎么做差异化?不是靠营销,而是靠研发。他们把别人用来搞营销的钱,扎扎实实地投到产品里。
用更好的电芯,更安全的芯片,更快的充电技术。当别人还在用“五福一安”的慢充时,安克率先推出了多口、大功率的快充产品,一下子就击中了用户的痛点。
产品,就是品牌最好的代言人。
第二步,利用亚马逊,但不依赖亚马逊。
安克也是从亚马逊起家的,但他们对亚马逊的用法不一样。别人把亚马逊当成一个“卖货渠道”,安克把它当成一个“用户调研平台”。
阳萌和他的团队,每天花大量时间干一件事:读差评。亚马逊上每一条用户的负面评价,他们都会逐字逐句地分析。用户说线太容易断,好,下一代产品马上加强接口的坚固度;用户说充电头发热,好,立刻研究新的散热材料和技术。
这在当时是降维打击。当所有白牌卖家都在忙着刷单、优化关键词的时候,安克在跟用户“谈恋爱”,把用户当成了自己的“首席产品经理”。
这种基于用户反馈的“微创新”迭代,速度极快,让安克的产品总能领先对手半步,也让用户感觉“这个牌子,听得进我的话”。信任,就是这么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。
第三步,从品类到品牌,构建品牌护城河。
当“Anker”这个词在充电领域等于“可靠”之后,他们开始做一件事:品牌延伸。
但他们的延伸非常克制和聪明。他们没有用Anker这个主品牌去做所有事,而是推出了不同的子品牌,去覆盖不同的场景。
想听音乐?有Soundcore(声阔),主打高品质音频;想搞智能家居?有Eufy(悠飞),主打家庭安防和清洁;想看电影?有Nebula(安克星云),主打便携投影仪。
这种“品牌矩阵”的打法,好处太多了。既能让每个品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深耕,建立专业形象,又能共享安克在研发、供应链和渠道上积累的优势。这就像一支航母战斗群,既有主力航母,又有驱逐舰、护卫舰,协同作战,战斗力极强。
前面讲这一大堆,可能让你感觉这公司怎么这么顺?好像什么都踩到点儿上。其实哪有这么容易的创业,每个成功者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。
安克遇到了哪些困难?又是怎么解决的?他们遇到的最大的一个坎,其实是所有中国品牌出海都会遇到的问题:如何摆脱“Made in China = 廉价”的刻板印象。
在海外消费者眼里,中国货就是便宜货。你一个中国牌子,凭什么卖得跟贝尔金、Mophie这些国际大牌一个价,甚至更贵?
安克的做法,总结起来就两个字:“死磕”。
第一,死磕品质。不仅功能要好,外观、包装、甚至说明书的每一个细节,都要向国际一线品牌看齐。让用户从打开包装的那一刻起,就感觉到“这东西,值这个价”。
品牌有时像审美,没有逻辑和道理,就是看到眼里那一刹那,When I see it,I know it。为了在那一刹那打动用户,前置需要做的工作是海量的。
第二,死磕服务。亚马逊只要求14天退货,安克直接提供18个月的超长质保。产品有任何问题,二话不说,直接换新。
这种超越用户预期的服务,是建立信任最笨拙、也最有效的方法。
等于说,他们是用“服务”这个软实力,去弥补了品牌认知上的先天不足。当一个又一个用户,体验到这种极致的产品和服务后,口碑就自然发酵了。在YouTube上,有大量的科技博主自发地去测评、推荐安克的产品,这就是品牌的力量。
安克的组织能力,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?如果说,产品和品牌是安克露在水面上的冰山,那它强大的组织能力,就是水面下真正的巨兽。
我觉得,最值得我们学习的,是他们的“小CEO”制度,或者叫“赛马机制”。
在安克内部,一个产品线,比如“充电宝”或者“TWS耳机”,就是一个独立的“事业部”。这个事业部的负责人,就是一个“小CEO”。他拥有这个产品线从产品定义、研发、营销到销售的全部决策权,也要对最终的营收和利润负责。
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?
第一,决策快,像创业公司一样灵活。市场有什么风吹草动,小CEO马上就能拍板,不用层层上报审批。
第二,责任心强,每个人都是为自己干。团队的每个人,都把这个产品线当成自己的“亲儿子”来养,积极性完全不一样。
第三,鼓励内部创新和良性竞争。公司会同时支持好几个团队去做同一个方向的探索,谁跑得快,谁能拿到更多资源。这种内部的“赛马”,逼着所有人不断地去创新、去贴近用户。
你看,安克通过这种组织设计,成功地在一家大公司内部,复制了无数个“小而美”的创业团队。这让它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,还能保持创业初期的那种敏锐和活力。
安克的成功,不是偶然。它给我们所有想做品牌出海的中国企业,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范本。
它告诉我们,品牌出海,不是简单地把货卖出去,更不是投机取巧的流量游戏。它的本质,是回到底层,回归用户价值。
是找到一个真实的痛点,用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和体验去满足它,然后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去坚持做这件事。在这个过程中,把你的组织,也打造成一个能够支撑这种“长期主义”的形态。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